不如出关去

这一年又绕了地球一圈。怀的是此去经年的心情再赴重洋,抵达不久便只想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误)。情节好比和旧情人因为客观的现实原因被迫分离,此后总是心有不甘。待至时机成熟重又相聚,才发现原来当初觉得那样美的女人也会便秘,外加其天性过于自由烂漫,常教人提心吊胆。——终归是不合适。

结论如此,过程还是几多纠结。归根结底,对于我而言今时今日的中国和彼岸相比大部分方面只存差异而无差距,少部分有差距的方面,如工作收入,也能在情感的砝码加上后被平衡。于是事情结构变成了经典的《未选择的路》,但不同的是我没有像诗中那样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小路”然后对另一条叹息(个人觉得作者有点自恋),而是在路口迟迟未能作出决定,反倒躺了下来。所以更像是河中行舟遇上两条等宽的支流,我放下了桨,让命运的流水带着船只向前航行。

是的,命运。18 岁的我要说“你终于要投降了吗”,那时候我觉得信命就是向生活妥协,就是进入了停止奋斗的悲剧,就是丢失了少年气。什么是少年气呢?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云云。我如此熟稔这一套鸡血并落实到对待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认为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自身努力上的欠缺。把“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奉为圭臬。所以要努力奋斗,要提高自身能力主宰命运,好像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真随机场,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人生的精彩全看你有多少执笔的技艺。

错了吗?也并没有。世界上有很多种哲学,也有很多种生活情境,只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当时信奉的哲学能帮助人维持内心平稳,逻辑自洽地认识世界,就不存在太大的错误可言。十七八岁的我还在单一的校园环境里,所谓的生活困境也只存在考试没考好一项,并无其他事情需要烦恼。所以热血少年自然而然将命运与主观能动性对立了起来,仿佛命运是枷锁,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打破它。

近几年,经事愈多,面对的环境同时也更复杂。越来越多事情超出了我旧有的认知框架,不光是生老病死逐渐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之前看似能力之内的事情,也出过许多意外。这些事情曾让我十分焦虑与痛苦,旧认知分崩离析,新思考尚未成立,于是反反复复困在迷惑之中。现在看来,不过是人力之外尚有天时。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王德峰教授有言“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信命,此人悟性太差。”我虽然还不能完全接受用命理学或星座等其他玄学的观点看待人生,但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命」的存在。每个人的出生都不是主观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没有办法选择我们的个性和天赋,而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人生走向,这种影响甚至是在很多人的觉察之外(至少在之前的我的觉察之外)。在我过去的认知里下,最不易察觉的便是个性的影响:我对于感情的过分看重,已经两次在重要的人生节点影响了自己的走向。六年前第一次发生时,我还未认清并接纳这一点,反而是不断自责,认为其是软弱,是优柔,是一种需要强行纠正的错误。但是在根本没有认清自己,甚至根本没有要认清自己的意识的时候,去纠正个性特征导致的行事结果,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首先是认识到自己的残缺与渺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性,才能更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同情况,做出更正确的改变,所谓自知者明。大概两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里,便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说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但多少摸到了一些门路,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答案不明而过分焦虑了。因为认识自己这件事本身也包含在命运的安排里,以前常听见“你还太小很多事不懂”,那时候不接受,觉得为什么说我不懂,你说一说我不就能去理解了。现在觉得那时候确实不懂,现在有些事还是不懂,但有些事突然有一天时间到了也就懂了。想想也是,要是所有事都能通过交谈思考去理解,怎么还会有人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总的说来,成长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情,生活境遇起伏是一件不必焦虑的事情。“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中有无,该走的弯路一个都不会少。不如出关去,顺其自然,自我越来越清晰,依然有前行的勇敢,这才是生命的美丽所在吧。